祝胜美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麻醉科主任、主任医师,浙江省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疼痛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擅长:各种手术尤其是重大或危重疑难手术的麻醉、各种急性和慢性疼痛的治疗。
身体征兆
68岁的张大伯因小腿骨折住院做手术。术后,麻醉药作用消失,张大伯感到伤口越来越疼痛。虽然术前麻醉医生详细介绍手术后镇痛的重要性和可选择的不同镇痛方式,并一再强调伤口疼痛一定要及时告诉医生,张大伯当时想,“手术以后疼痛是难免的,忍忍就过去了。”所以强忍着,一直忍到自己胸前也发生剧痛了还是忍着。幸好张大伯儿子发现父亲不对劲,脸色也变了,立刻叫护士。幸运的是,经医生抢救和治疗,没有大碍。事后医生再一次告诫张大伯:伤口疼痛一定要及时与医生沟通,否者会诱发各种并发症的。
分析建议
在老百姓心目中,“术后疼痛不是病,忍一忍就好了”,这种传统观念已根深蒂固,在面对术后的疼痛,家人都会做这样的鼓励:别怕,忍忍就过去了。
张大伯也是持这种错误的认知,面对术后疼痛,选择了忍耐。其实忍耐是最不明智的,因为疼痛导致机体交感神经兴奋,引起血压和血糖升高,或因疼痛不敢咳嗽、不能自主地翻身、坐起及下床活动,从而延缓了胃肠道、膀胱等脏器功能的恢复、延长了进食时间,影响了伤口愈合,或呼吸系统并发症增加,从而使患者住院时间延长、医疗费用增加,甚至导致难治的术后慢性疼痛综合征。
注意:术后伤口疼痛一定要及时与医生沟通,以免承受不必要的风险。
采访实录
记者:祝主任,术后疼痛需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治疗吗?
主任医师祝胜美:术后疼痛是机体受到手术伤害刺激后的一种反应,包括生理、心理和行为上的一系列反应。在临床的疼痛症状中,术后疼痛通常是最容易被人“接受”的,因为很多患者认为“手术后疼痛是正常的,不可避免的”,术后疼痛不是病,没必要小题大做,只有忍无可忍的时候才需要用药,其实这是一个错误的认知,疼痛对人体的危害远远超过人们的预计。
术后疼痛控制不佳是发展为术后慢性疼痛的危险因素之一。因为疼痛致交感神经兴奋,引起血压和血糖升高,进而引发其他综合反应。急性疼痛如果不在初始阶段对其进行有效控制,急性疼痛就有可能发展为难以控制的慢性疼痛。尤其是开胸手术、乳腺癌根治术、关节手术等慢性术后疼痛发生率高的手术患者,更应注重术后良好得镇痛。
急性疼痛一旦变成慢性,治疗将更加困难。会对人体带来的严重的危害,甚至引起灾难性后果。轻微的疼痛可使患者精神痛苦,影响饮食起居,导致生活质量下降;严重的疼痛将引起人体各个系统功能失调、免疫力低下而诱发各种并发症,患者由此丧失工作、家庭、尊严,造成抑郁、焦虑,甚至引致痛性残疾或影响到病人的生命。因此,早期治疗疼痛十分必要。最理想的是,一出现疼痛,就在第一时间提高警惕,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治疗。
记者:祝主任,术后难道所有疼痛都需要医生治疗吗?
主任医师祝胜美:术后疼痛的程度与手术大小、手术部位、切口大小、病人对疼痛的敏感度等因素相关。例如开胸手术和上腹部手术,因切口深,并受呼吸运动影响,故而疼痛剧烈;甲状腺手术、体表或浅部小手术,术后疼痛较轻等等。
疼痛是患者的主观感受,目前疼痛强度的评估没有客观的医疗仪器可检测,主要依靠患者的描述。临床上也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患者术前一直就在咨询醒来了伤口痛怎么办,睡不好怎么办,会不会因为疼痛影响食欲等等。因此,关于术后疼痛的治疗,家属最好及时和患者沟通才是最好的,弄清情况再做判断,轻度疼痛可以是不需要医生干预的。另外,术前患者和家属主动和医生做咨询和沟通,术后留置的引流管的种类、目的、时间或体位变动、牵拉切口、咳嗽等均可诱发不同程度的疼痛,不同的手术种类,术后疼痛强度和持续时间也不同,医患双方做充分的沟通很重要。
有一个疼痛量表可参照界定术后疼痛是否需要医生干预:
从成人患者自身角度讲,0分属于无疼痛 ;1-3分属于轻度疼痛;4-6分属于中度疼痛,干扰睡眠;7-10分属于重度疼痛。中、重度疼痛需要干预,尤其是7分以上的重度疼痛病人,需要及时处理。一般而言,到达4-6分痛时就需和医生沟通。
但在临床上对疼痛比较难界定的就是学龄前儿童。因为他们的认知能力还在发展,他们对潜在有负性结果的事物容易感到害怕,对伤害性刺激的敏感性增加,围术期(需要外科手术疾病的处理过程,包括术前、术中和术后的全段时间)常不配合,对疼痛最直接的反应就是哭,对手术有高度的恐惧感,特别是对术后疼痛的恐惧和担忧,对受伤、流血、术后呕吐等内容的辨别不清。所以,很多家长也会对此手忙脚乱,只要孩子哭就去找医生。通常情况下,医生会通过面部表情、语言和行为去判断儿童地疼痛情况。前额皱纹,闭眼、扭曲的表情、快速地眨眼、叹气、呻吟、叫喊、呼吸粗重等可判断为儿童疼痛较重,必要时使用镇痛药物。
记者:祝主任,如果需要止痛患者应该注意什么?
主任医师祝胜美:止痛的方法种类很多,医生往往依据病情来选择,有时也根据疼痛病人的爱好来选择。
当然,我们不主张镇痛的同时病人睡得很沉,更希望病人是清醒镇痛、运动镇痛。理想状态是:病人无明显镇静,却能在静止及活动时无痛,这样利于病人术后早期活动,有利于术后病人康复。
有许多病人疼痛没有得到很好的治疗,这主要源于人们的认识问题。临床上很多人对于应用止痛药存在一定的顾虑、一定的误区,特别是小孩子的家长,他们认为止痛药应该在疼痛难以忍受时才使用,担心使用镇痛药会引起成瘾、耐药性和依赖性,以及担心使用镇痛药引起的不良反应,如延缓伤口愈合及术后恢复减慢等。
无论何时,不管出现什么样的疼痛,寻找止痛方法,达到止痛的目的是最重要。一般来说,轻中度疼痛可以应用非阿片类药物, 包括NSAIDs类消炎止痛药,重度疼痛可以应用一些阿片类镇痛药。“需要强调的是不恰当的止痛治疗确实会给患者带来许多不良后果,所以患者感到疼痛时,不要自己胡乱吃药,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治疗,以期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最少的副作用和最好的患者满意度。
专家提醒
术中长时间压迫同一部位引起疼痛并不少见,所以术后保持舒适卧位,不仅可缓解疼痛,而且可促进呼吸循环功能的恢复。术后为预防呼吸器官并发症,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恢复肠蠕动,建议每2小时更换体位一次,但勿引起伤口疼痛。另外,对于轻度疼痛的患者,呼吸松弛训练法和自我暗示松弛训练法是不错的选择。
呼吸松弛训练法即采用稳定的、缓慢的深吸气和深呼气方法,达到松弛目的,一般要求连续呼吸20次以上,每分钟呼吸频率在10~15次。吸气时双手慢慢握掌,微屈手腕,最大吸气后稍屏气一段时间,再缓缓呼气,两手放松,处于全身肌肉松弛状态、如此重复呼吸。训练时要注意力高度集中,坚持每天训练,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自我暗示松弛训练法是利用指导性短语,自我暗示、自我命令,消除紧张惧怕心理,增强意志力量,保持镇定平衡的心理状态,例如:“这些感觉虽然可怕,但是不能把我怎么样,我会克服的。”指导性短语让自己决定,这样会比较好记而且容易实行。语句要流畅顺口,具有鼓舞斗志的作用。当然,还可以强迫自己分散注意力,如和家人交谈,听听喜欢的音乐等等。
当然,疼痛患者也应该注意日常生活习惯的调整,如讲究个人卫生、保持室内清洁、保持良好情绪,以减少慢性疼痛的诱发因素。